顯示具有 cyb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yb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Wireless Signal Strength vs Quality

最近又要弄一個WIFI的案子,讓我又想起了這個問題。當使用WIFI的時候,常會看到兩個數值跟信號有關的。一個是信號的強度 Signal Strength,另一個是信號的品質 Signal Quality。而這兩個有什麼關係咧?不是愈強,品質就愈好嗎?

Google到一篇文章,有一個簡單的說明:
基本上,離AP愈近,信號強度就愈強。但Signal Quality是以Error packet來看,Error packet愈低,Quality愈好。

所以有可能您站的離AP非常近,因此Signal Strength很好,但因為周遭有微波爐或無線電路影響了WIFI的Quality,所以Signal Quality就很差。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離AP比較遠,但因沒什干擾,所以Signal Quality就會不錯。

Read more !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丟掉吧! Adobe Reader

重灌電腦,當然很多軟体都得重新安裝。當然, 也少不了PDF Reader. 印像中, PDF已經被ISO列為標準了. 很自然低, 找到Adobe Reader, 也把它裝了起來. 但其實, 我對這軟體已經不爽很久了, 這次真的是付出行動的時候了.


不過就一個看PDF File的基本軟體, 也不編輯也不怎樣的. 真不知Adobe在搞什麼, Reader軟體越做越大, 執行速度越來越慢. 看了就討厭. 然後到新增/移除軟體那看了一下, @#$%^&*, 是我嫌我硬碟空間太大喔, 這種偶而看看PDF的軟體居然裝起來超過100MB (沒記錯的話是118MB).

廢話不多說, 滑鼠一按, 馬上移除. 接著google了一下, 發現其實還有很多種免費的PDF Reader. 參考了一些評論, 發現Foxit評價還不錯. 結果安裝檔才不到3MB, 裝起來也不到6MB. 執行速度也快多了.

軟體, 不都應該是這樣嗎?

Read more !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M$ Windows XP 檔案總管固定開啟某一位置

這兩天重灌我的X40, 沒錯, 居然花我兩天的時間, 而且還是用內建的系統還原的方式.


有些東西, 先前弄過但沒記下來, 結果又得花時間找. 例如:

要讓Windows XP 檔案總管每次開啟時, 都固定在同一位置.

做法:
編輯檔案總管的捷徑, 在目標的後面加上 /n,/e, d: 使其像%SystemRoot%\explorer.exe /n,/e, d:, 這樣每次點檔案總管時, 就會固定在D槽.

Read more !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某一目錄對應到指定的磁碟機代號

利用"subst" 這個dos command,可將某一資料夾的目錄對應到指定的磁碟機代號。


ex:

subst h: e:\XXX\YYY ( 將e:\XXX\YYY 對應到 h: )

subst h: /d ( 移除 h: 對應的目錄 )

subst ( 列出對應的磁碟機 )

Read more !

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XXX@msn.com 在那申請 ?

記得以前都可免費申請 @hotmail.com 或 @msn.com 的帳號, 不過感覺台灣人好像大部份都是用@hotmail.com, 反而 @msn.com 很少看到.


最近, 當我想要再註冊一個 @msn.com 時, 發現都只有 @hotmail.com 可註冊了. 完全找不到 @msn.com 在那申請. 不管是台灣或美國的msn.com, 完全沒有 @msn.com 的選項. google了好多資料, 得到的結論是: @hotmail.com 還可免費申請. 但 @msn.com 就只保留給有付錢的人使用.

但真的絕了嗎? 還沒. 在一個post中, 有人就提供了申請的link, 這可是費我好多時間才挖出來的喔.

Read more !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CSMA/CD v.s CSMA/CA

CSMA/CD =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A =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

大家都知道, CSMA/CD是用在ethernet上, CSMA/CA是用在後來的Wireless a/b/g.

但為什麼Wireless不用CSMA/CD呢?


這問題終於讓我在書上找到原因. 書上是這樣寫的;

在有線的環境, 傳輸的信號強度不容易衰減, 而且都有hub/switch可將衰減的信號補回來. 況且當封包碰撞後, 信號強度會是碰撞前的兩倍. 所以有線環境上的所以電腦都可輕易偵測到碰撞產生. 這就可以使用collision detection.

但在無線環境下卻不是如此完美. 無線的信號很容易衰減. 而且發生碰撞後, 信號強度只增加20%. 所以無法確保所有的電腦都可偵測到碰撞產生. 因此在有線環境用的collision detection並不適用. 而另外使用一套collision avoidance的方式來避免collision的發生.
Read more !

2007年2月10日 星期六

Ftp command in browser's address bar

這個command常常忘記. 目的是在address bar中直接輸入ftp的username and password

ftp://username:password@ftp_URL

Read more !

2007年1月22日 星期一

Phishing 網路釣魚

ITM321 week3 presentation

Reference link:工業技術研究院

Read more !

Edit the navigator content in the sidebar

Put "MediaWiki:Sidebar" in the search field and click "GO"

Reference

Read more !

Change the link of the logo in the mediawiki

By default, clicking the logo takes you to the main page. If you want to change which page is the main page, edit MediaWiki:Mainpage. Or to make the link go to any arbitrary URL, for Monobook skin, edit Monobook.php and find and replace data['nav_urls']['mainpage']['href'])?> with the URL of your choice and replace msg('mainpage') ?> with the desired link title.

Cite : mediawiki


Read more !

Change the main page in the mediawiki

How do I change the main page?


By default, MediaWiki looks for a page with the title Main Page and serves this as the default page. This can be changed by altering the contents of MediaWiki:Mainpage to point to a different title. This will not affect any of the links of the main navigation bar, including the 'Main Page' link included there at install time; to change these links, edit MediaWiki:Sidebar.


Read more !

Change the footer

Go to the mediawiki directory, /skins/MonoBook.php (預設template), find the "$footlink" code.

Reference Link

Read more !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IDS or IPS ?

該選入侵偵測還是入侵預防?

Jon Oltsik‧陳奭璁譯  2004/05/13


技術產業似乎特別喜歡選邊戰,總是為了特定產品或技術相互叫陣。

各類技術信仰之爭不斷出現,有人高喊Linux將超越Windows,或者ATM(非對稱傳輸)模式已死?或者網路電話時代將全面來臨。這些辯論的確可激起不少同仇敵慨,也替展覽會場上添增不少熱鬧的話題。


但除了娛樂效果外,信仰戰爭對生產力毫無貢獻,且只會讓使用者更加混淆。

資訊安全領域現在眼下就有這麼一齣經典的信仰大戰在進行著,兩邊陣營各自為「入侵偵測系統」(IDS)與「入侵預防系統」(IPS)的熟優熟劣爭執不下。

這項拉鋸戰自2003年中期之後轉為劇烈,當時有一批產業專家宣稱IDS將會被性能更優異的IPS系統取代。這樣的說法不但沒有釐清現實,反而令大眾更加混淆,導致使用者延後採購,網路沒有獲得應有的保護,因而間接衍生出許多攻擊受害事件。

現在我們就把話說清楚吧。

IPS(入侵預防系統)裝置是用來當作安全檢查哨,封包會先在閘道接受基本的過濾,但必需加上IPS系統才能進一步受到更嚴格的審訊。該裝置並不會逐一檢查每個潛在的安全威脅,而是尋找已知的問題與明顯可疑的行徑。

任何違反協定或內含惡意程式的封包都會被擋掉,二話不說。為了執行這樣的任務,IPS裝置在安全基礎設施中扮演了相當活躍的角色。他們成為企業網路中的一環,跟路由器與交換器一樣平起平坐地決定封包的動向。

IDS(入侵偵測系統)則是屬於比較被動的存在,很像大樓的保全攝影機一樣。保全攝影機雖然可拍下不法活動,但之後還是要靠人力才有辦法阻止入侵者。 IDS裝置的功能相當類似如此,他們從旁監視封包的活動,若有可疑行徑,他們就會發出警訊,接下來就看安全管理者出面檢視這些警訊,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最有爭議的地方就出現在這裡:IPS(入侵預防系統)支持者認為現今的威脅必需立刻處理,他們認為IDS(入侵偵測系統)太過被動,無法檔下攻擊事件。他 們也認定IDS系統太過小題大作,動輒送出上千個誤判的警示,使得IT安全人員疲於奔命,必需大海撈針去判定哪些才是真正的威脅。

拜託,這些裝置被稱做入侵偵測系統正視因為他們就是用來偵測惡意活動,而非預防。保全攝影機不會因為有小偷闖入就變成了狼犬。至於誤判比率偏高,IDS原 本設計就是要「寧可錯殺一百,不肯錯放一人」,真的有那麼多誤判嗎?那就趕快調整系統,每個環境都不大一樣,你當然不能使用預設值,這會花點功夫,但調整 過後總是可以見效。

IDS(入侵偵測系統)擁護者自有他們的說法,他們認為IPS(入侵預防系統)裝置會拖慢網路速度,成為最容易故障的地方,或把合法的流量都攔了下來。這 些說法都有其根據,但卻已經不是事實。現今的IPS系統都建立在高速元件上,足堪趕得上任何網路的速度。為了保有可用性,IPS裝置也可叢集起來當作高可 用性保護,同時,系統也必需調校過才能確保不法程式會被擋下,而合法流量可安全通過。

IDS與IPS裝置一同聯手的效果最好,IPS裝置負責攔阻已知惡意程式碼,IDS則專門監看即時與歷史安全事件,換言之,這絕非「二選一」的決定,同時部署IDS與IPS裝置才能提供最高層級的安全保護。

企業的決策依據是商業需求,若是依照意識型態來決定技術議題,恐怕對企業雇主毫無益處。

Cite from: Taiwna.CNET.com

Original Link: 該選入侵偵測還是入侵預防?

Original Link: Holy Security Wars

Read more !